绝地求生辅助卡盟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探索养老新途径 帮助老人享

更新时间:2024-04-16

  原标题:“这里兄弟姐妹多,比家里热闹多了!”

  “一二三四,五六七八,二二三四……”走进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,阵阵整齐的拍手声伴随着响亮口号从活动室内传来,数十位老人正在老师的带领下,跟着音乐节拍做着拍手、活动手指的手指操。

  “人老了先老四肢,每天活动活动手脚,能延缓衰老。”中心负责人王瑞颐介绍,目前该中心为街道内的60多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,每天上午,他们都会组织这里的老人做简单的活动操,帮助他们舒筋活络。据统计,截至去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占到总人口的33.2%,怎样帮助老人更好地康复、减轻病痛困扰,让他们更加安乐地享受晚年时光?不妨看看这个街道是怎么做的。

  家门口就可以问诊配药

  今年初,半淞园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,新开设了一间门诊室。入驻在此的上海万达全程健康门诊部,可以为中心内以及整个小区、街道的老人提供基本的咨询问诊服务。在此坐诊的傅桂珍医生告诉记者,每天自己大约要接待10—20位老人,在老人病情比较稳定的情况下,可以在家门口为他们提供简单咨询,老人不必再去医院跑腿。除了为老人做健康咨询,傅桂珍还帮助患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代为配药。

  “天热了,早上可以锻炼散散步,中午就不要再出来走了。饮食卫生也要注意,隔夜菜不要吃了,别舍不得倒掉。你们高血压,盐也要少吃……”看到前来取药的万老伯,傅桂珍又忍不住叮嘱起来。几天前,家住翟溪新村的万荣大和朱琴娣夫妇为傅桂珍送来锦旗,感谢她的热心照顾,老两口均年过80岁,老先生因中风行动不便,老太太也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,傅桂珍常给他们问诊配药。“有孝心,有爱心,很细心,很贴心,付全心!”朱阿婆一个劲地称赞。

  中心内,老人还可以享受推拿按摩服务,每位老人每年可以免费申请预约12次。此外,这里每天还有医生免费为老人们测量血压并记录,发现异常会及时提醒。活动室内的红外线理疗仪和脉冲理疗仪则可以缓解身体的酸痛。类似的服务老人在家也可以享受。今年,上海开始在全市范围试点长期护理保险,经过评估后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,可以在家接受定点护理机构人员提供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、协助床上移动等服务,还包括沐浴、排泄护理等基本生活照料和药物喂服、生命体征监测等常用临床护理项目。

  王瑞颐提醒,目前社区内的健康服务,主要还是作为辅助手段,方便身体情况比较稳定的老人,如果发生疾病还是需要前往医院进一步治疗。

  身体护理外还需情感关怀

  “一开始出院的时候,我都没有信心,以为自己肯定好不了了。”5年前,当时77岁的唐婉如阿婆不幸患上中风。他的父亲早年也得过中风,但以前医疗条件不好,一直没有治愈。

  住进半淞园路街道长者照护之家前,唐阿婆的心里直“打鼓”:“听人说,养老院是‘直着进去,躺着出来’。”但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,她还是不顾家人再三劝阻,住进了离家仅隔了一条马路的养老院。“不行我们马上搬出来!”拗不过老母亲,子女们只好同意了。隔三岔五,子女们就问问:“要不要搬回家?”唐阿婆却总是笑嘻嘻地拒绝:“在这里老开心了,吃得好、服务好,就像家里一样!”

  每天,护理员小陆都会给唐阿婆按摩头皮和因中风而活动不便的右手右腿,还扶她散步。“在家一个人不高兴练,自己练吃力得不得了。”唐阿婆说,在这里,不仅有人辅助,可以轻松一些,而且可以互相鼓励,恢复训练也比较科学规律。同时,院方还为老人们准备了丰富的娱乐项目,如锻炼手部灵活性的桌上足球游戏,锻炼思维的积木,还有手脑并用的画画等。原先手臂很难抬起的唐阿婆,现在已经可以将手臂举到半高。

  经社区干部介绍来到半淞园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王家冲阿婆,如今的精神面貌也已截然不同。“这里的兄弟姐妹多啊,比一个人闷在家里热闹多了!”

  对不少上了年纪的人来说,从疾病中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由于子女无法全天候陪伴在身边,这样的漫长过程对他们的心理也是一种考验。患病出院的老人不仅需要身体上的护理,也需要在精神上多一些陪伴、多一些关怀。

  新模式新技术助力老人复健

 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稳步提升,以及人口寿命的不断延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,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。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慢性疾病,而且多病共存,对疾病康复、慢病管理、照料服务、长期看护的需求不断增长。医疗资源是否能够满足需要,成为不少老人选择养老方式时,首先考虑的几大重要因素之一。

admin